前不久有人就伊拉克的历史和文化在美国搞问卷调查,据说在许多年轻人的印象中,那里似乎一直是一片贫困的荒漠。但事实上,巴比伦和奥斯曼帝国所代表的古代文明,曾是那样璀璨夺目!本书作者是一位驻伊拉克的中国记者,他向国人传递了来自巴格达的清晰的声音。这里所摘的,是有关这座危城周围的古文化遗迹,以及近年来伊拉克的人生现状的一些片断。
巴比伦空中花园在哪里
千年古都巴格达曾是阿拉伯鼎盛时期阿拔斯王朝的首都,向来以文学艺术和雕塑绘画著称于世,世界名著《一千零一夜》中许多故事的出处就在巴格达。我小时候起就无数次听说过巴比伦的空中花园,想象它悬在空中的样子一定很神奇。从巴格达驱车南行90公里就到了久负盛名的巴比伦,梦中的空中花园就在眼前的古迹群中了。然而,直到我顶着炎炎烈日做了一番脚踏实地的考察后才明白,这美丽的空中花园,至今还是没有一个准确的位置,甚至根本就是一个美丽的传说而已。
巴比伦是公元前626年迦勒底人建立的新巴比伦王国的遗址,主要由阿什塔门、南宫、仪仗大道、城墙、空中花园、石狮子和亚历山大剧场等建筑组成。遗址于上世纪初才被发现,此前一直被埋在沙漠中。而汉莫拉比(公元前1792——前1750年)时代的古巴比伦王国遗址,至今还被埋在18米深的沙漠底下。
进入巴比伦古迹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鲜艳夺目的阿什塔门,它位于巴比伦城的正东面。但眼前的这座城门却是20世纪60年代建成的一件复制品,原物高四米多,宽二米,上有塔楼,用彩色玻璃砖饰面。门两面雕刻着对称的牛、龙、狮子等野兽图案的浮雕,共有575座兽像,形象逼真,1901年被德国人拆走,复建于德国柏林的贝加蒙博物馆。据说这件复制品无论大小还是图案都跟原来的一模一样,几可乱真。穿过阿什塔城门是一个小院,右侧是以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的名字命名的博物馆。但里面除了一幅从德国索回的壁画是真迹外,其他的不是复制品就是王国都城模型和想象中的空中花园和通天塔画卷,从这些画卷可以看出当年巴比伦城的辉煌。馆长穆罕默德指着一幅画卷告诉我,巴比伦城有九个城门,建筑面积1000万平方米,人口达30万,是当时名副其实的国际大都会。
从博物馆出来就到了巴比伦王国的主要大街,也就是所谓的仪仗大道,它是巴比伦王国庆典和宗教活动的必经之路,从南至北直达供奉着巴比伦保护神的马尔杜尔神庙和通天塔,约有二十米宽,道路中间是残损不全的沥青路面。据说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柏油路,经历三千多年的风吹雨打,可路面依然保存完好。位于仪仗大道两侧的是内城墙,高大的墙面上至今清晰地保留着一种怪兽的浮雕,它长着马的身子,长颈鹿的脖子,龙的角,鹰和狮子的爪,鱼的鳞,据说这是巴比伦的保护神。根据对这块遗址的实地测量,巴比伦城有两座城墙,外墙原长16公里,内墙8公里。原来的城墙大多已经残损不整,伊拉克于1978年开始大规模修复巴比伦时,重点就是修复城墙和宫殿。
从仪仗大道往西,穿过几道城门就到了尼布甲尼撒二世执政时的王宫——南宫。它由五个建筑群组成,占地5700平方米。南宫宫殿墙壁上还能找到尼布甲尼撒“楔形文字”的印章和文告。尼布甲尼撒在伊拉克历史上名气最大,因为他使巴比伦王朝处于巅峰状态。他把一万多犹太人囚犯从耶路撒冷带回巴比伦为奴,为他营造城墙和宫殿,著名的“巴比伦之囚”就是他一手制造的。《圣经》中就有诅咒巴比伦“必将成为旷野、荒芜,无人居住,一片荒凉”的经文。在这里我已经着实感觉到国王宝座的非比寻常了,但我心中还是一直惦念那座著名的空中花园。导游好像知道我的心思,带我直奔宫殿北面外侧不远的一堆矮墙,那中间是一个深深的地下室,散发出一种异样的味道,原来这就是空中花园的所在地,阿拉伯语称其为“悬挂的天堂”。我眼前顿时浮现古代史学家对这个“天堂”描绘的画卷:花园为立体结构,有七层,由列柱支撑,高达25米,底层以石块为基,上铺加入芦苇和沥青的土砖,土砖上盖铅板(防水渗漏),铅板上再堆置泥土,上面种满奇花异草,当人们步入这高耸的空中花园时,眼前只有盛开的鲜花和翠绿的树木,而不见四周的平地。花园还有完整的灌溉系统,取城外不远的幼发拉底河水灌溉,传说这是尼布甲尼撒国王献给来自米底(今伊朗)王后的礼物。
然而这么豪华的“天堂”现在却什么也看不到了,只有一段修复后的低矮墙壁中残留的一小块原址遗迹,旁边有一口干枯的老井。据说这就是当年空中花园的遗存品。但尼布甲尼撒博物馆的馆长说,经过考证,现在仍不能确认这就是真正的空中花园遗址,因为这里离幼发拉底河二十多公里,而资料记载空中花园就在河边上,所以真正的空中花园在哪里,至今没人能说得清楚。
毛姆笔下的“避难城”
在巴格达以北160公里处,是伊拉克著名的古城撒马拉。这儿曾是中世纪人类文明的中心之一,被称为避难城。但如今的伊拉克百姓面临战争却难觅藏身之地,据推测一旦战争爆发,巴格达人最先选择的可能还是北部迪亚拉等省的乡村,届时将有40%的巴格达人逃到那里避难。其次是从陆路逃往邻国。
为了了解历史上的避难城,不久前我特地到古城撒马拉参观。古城以世界上绝无仅有的螺旋式宣礼塔闻名,这是伊拉克目前为数不多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地。撒马拉转塔是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第八任哈里发穆阿台绥姆的杰作,建于公元836-842年,至今保存完好。阿拔斯王朝是阿拉伯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也是中世纪人类文明的摇篮,帝国的疆域那时横跨亚非欧三大洲,阿拉伯名著《天方夜谭》描述的就是这个时代的全景画。英国作家毛姆在小说《撒马拉相会》中写道:一位巴格达商人派他的仆人去集市买粮食,工夫不大仆人狼狈不堪地跑了回来,浑身颤抖向主人报告,他刚才在市场上看到死神,求主人借匹快马逃离巴格达,躲到撒马拉去。商人让他逃往撒马拉避难,自己去集市买粮,不料也碰到死神。他问死神早上碰到仆人时为什么做了一个吓人的手势。死神回答:“那不是吓人的手势,而是我被你的仆人吓了一跳。因为按神的安排,今天晚上我和他在撒马拉有个约会。”
毛姆小说中讲述了一个“宿命”的故事。而撒马拉城的建立与毛姆讲的故事可谓不谋而合。哈里发穆阿台绥姆摈弃豪华的巴格达,修建此城的目的,在某种程度上恰恰是为了“避难”。他担心巴格达迟早会爆发突厥近卫军与传统的阿拉伯和波斯联军之间的战争,因为穆阿台绥姆的生母是突厥人,凭这层关系穆阿台绥姆成为历史上第一个重用突厥人的阿拉伯领袖。他还是吉普赛人的死敌,因为他将早期的吉普赛人从伊拉克赶到了小亚细亚的西里西亚。这样,撒马拉自公元836年穆阿台绥姆迁都开始直到第15代哈里发时期的892年期间,一直是阿拉伯帝国紧随大马士革和巴格达以后的第三个重要的都城。
眼前的撒马拉转塔坐落在一片苍翠的椰枣林中,悠悠流淌的底格里斯河自北向南围城而下。而距离撒马拉不远的金顶清真寺中因埋葬着什叶派12位先贤中两位著名的伊玛目阿里·哈迪和哈桑·阿斯克里的遗体,又使撒马拉成为什叶派穆斯林络绎不绝地前来拜谒的圣地之一。撒马拉转塔尽管只有七层,但有52米高,看上去似乎比二十层楼还高。之所以说撒马拉转塔绝无仅有,因为世界上大多数清真寺宣礼塔都是将楼梯修在室内,而惟独它却修在塔身外侧盘旋而上。伊拉克著名历史学教授马吉德告诉我说,当年哈里发穆阿台绥姆每逢周五的穆斯林聚礼日,都要亲自乘骑高大的阿拉伯纯种马,沿着蜿蜒的台阶飞驰而上直达塔顶,在那里召唤人们来做礼拜,向他们宣读《古兰经》经文。
大规模的鼓励结婚运动
随着时代的发展,阿拉伯人固有的早婚现象已经发生明显的变化。尤其是饱受战争创伤和经济制裁的伊拉克,青年晚婚和少妻老夫甚至终生独身者越来越多。电台节目中就有一个17岁的女孩子说她不反对嫁给岁数相差悬殊的男人,条件是满足她的物质需求。过去伊拉克人的家庭中谈论的是圣战、科学成果和教育问题,但现在却越来越多地谈论金钱。这种现象已经引起伊拉克有关方面的注意,2001年5月28日,伊拉克内阁高级官员专门讨论了这个问题,并告诫伊拉克妇女:“男女之间的合法婚姻与买卖婚姻不是等价的。独身青年大量增加,女孩子索取高额聘金和嫁给高龄富翁的比例居高不下已成社会问题。”
伊拉克媒体还就女孩子索取高额聘金,有些聘金数额甚至达到上百万第纳尔(一美元约合两千第纳尔),达几公斤黄金,致使大多数男青年无法实现结婚愿望的现象展开讨论,要求国家有关部门采取措施进行干预,推动青年人适时成家。在政府的干预下,伊拉克展开了大规模的鼓励结婚运动,确切地说是鼓励早婚运动。第一项实际措施是拿政府部门的人开刀:总统府工作的未婚工作人员一年之内必须完婚。订婚之时,为每一对新人提供200万第纳尔(约合1000美元)的奖励。内阁各部也参照执行,同时向全国革命指挥委员会各分支机构、复兴党各省、市委员会发出紧急通知,要求他们尽快制定鼓励结婚的细则,包括设置必要的财政专款,提供必要的婚前准备和方便等。
伊拉克国家电视台随即也展开了新一轮的强大宣传攻势,大量播放督促青年早婚的节目,从宗教、科学、家庭和社会的角度全方位地介绍早婚的好处,鼓励青年踊跃参加集体婚礼。与此同时,一些部门还要求未婚青年注册登记,与单位签署意向书,申明“我已经被督促结婚”。这些部门还许诺,将为自己职员提供每人50万第纳尔的婚前贷款,分100个月还清。然而这些政策却提不起伊拉克老百姓的兴趣,原因是他们认为这点钱根本不够娶媳妇,更何况还要买家具,买房子。现在伊拉克人的月工资一般就在七八千第纳尔,仅仅合四五个美元而已。由于多年战争等原因,目前伊拉克男女比率严重失调,女子是男子数量的两三倍。为解决男大当婚女大当嫁问题,一些专家指出,集体婚礼是个好办法。伊拉克青年协会曾多次组织集体婚礼,为新婚夫妇包办一切费用。但这毕竟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大多数青年的贫穷问题。轰轰烈烈的集体婚礼过后,仍要面临新的家庭生活问题。
巴格达大学社会学教授穆罕默德·哈桑说:“由于第纳尔贬值,工资实际上只有原来的千分之一,过去人们仅仅靠每月200第纳尔的工资就能积钱盖新房,花上六七百美元就能办完全部彩礼。而今天就是国家给你贷款50万第纳尔你也很难还债,甚至都不够租一套好房子。在现在的伊拉克,几个家庭合住一室的事并不新鲜。政府部门统计,伊拉克目前至少缺少200万套住房。至于幼儿园、学校和医院等公共设施,就更别提了。”从伊拉克倡导的早婚运动中不难看出,他们已经意识到了人的重要,因为伊拉克太缺少男孩了。解决这个问题靠行政干预,在世界上也可算是独树一帜的。
(来源:《战云笼罩巴格达》石岳文著,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2月版)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