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学街地区位于明城南部,南门东侧,是由木头市、柏树林、安居巷、三学街四条城市道路围合起来的一个完整街坊。街区在历史上长期的格局为一庙三学,三学指的是西安府学、咸宁县学、长安县学,一庙为文庙。
西安府学
唐武德元年(618年),在长安城务本坊(今文昌门外仁义村一带)设立国子学、太学和四门学。唐末天祐元年(904年)佑国军节度使韩建放弃长安宫城和外郭城,以皇城为长安城,是为“新城”,移务本坊太学于新城内“尚书省之西隅”,太学后来成为京兆文庙。即今日之碑林。北宋景祐元年(1034),知永兴军事范雍奏准,在京兆文庙创办了京兆府学。元丰三年(1080),将京兆府学迁至“府城之坤维”。崇宁二年(1103),又迁至“府城之东南隅”,即今府学巷处。其后,金京兆府学、元奉元路学、明清西安府学,皆沿设于此。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废科举,改学制,西安府学停办。府学内建筑经百年变迁,现除尚存数颗古树外,已荡然无存。幸有乾隆年间《西安府志》记载,可使今人了解府学建筑分布。“大门前有坊,内有泮池,仪门内当甬道为魁星楼,中为明伦堂,两旁四斋,曰志道、据德、依仁、游艺。堂后为尊经阁,阁后神器库。”漫步今日府学巷,进巷不久,小巷一分为二,形“丫”字型,在岔口的三学街社区委员会即为魁星楼旧址,其北今已改造成碑林博物馆展室。
长安县学
府学巷西即为长安学巷。长安县学原在西安府城西门外,明洪武三年(1370年)移于府城内西门大街县治西(今西安文理学院分校),成化九年(1473年)巡抚马文升再徙于府城门东府学西侧。后经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清顺治八年(1651年)和乾隆七年(1742年)多次增修。其主要建筑原有春风化雨坊、射圃、魁星楼、泮池等。现尚存古树数棵和大门、二道门。
长安县学的建筑单单从这两处门址来看,比关中书院要朴素的多,这也是县级学府同省级学府的差别吧。也只有大门檐下的简单木雕能显示出此处的不同一般。
让我想不清楚的是,明清时咸宁、长安二县依钟楼东西分治,长安县学已建在人家咸宁县的地界上了,难不成是为了好统一管理?还是想加强一下竞争意识?
咸宁县学向东走,过了碑林就是咸宁学巷了。咸宁县学创自明初,设于咸宁县治西(今西安市东县门街西段),历经明清两代多次增建葺修。原有建筑有儒学大门、明伦堂、博文斋、约礼斋、敬一亭及东西生员斋房等,现尚存魁星楼和奎星阁个一座。县学南原有崇圣祠,今碑林区少年宫是也。
魁星楼位于西安南门城楼东667米处,传说明万历年间,一年一度的乡试公榜,咸宁县竟无一人考中,这使本地的官员自感颜面无光,为了培植本地文脉,于是在此建造了这座专门供奉魁星神像的魁星楼,以求改变落后之局面。该楼台基为正方形,边长9.4米,楼两层,通高为14.65米,均设有回廊。建于明朝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后来遭兵火所毁。清代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陕西巡抚毕沅在大规模维修城墙时,曾予以恢复,后来民国末年又遭圯毁,1986年在原址复建。
此外,街区内还包含了关中书院、卧龙寺、宝庆寺等知名文物保护单位。(来源:凤凰陕西商业)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