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巍山县东莲花村始建于明代中叶,距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坐落于红河支流米汤河畔,三面环水,环境优美,是典型的回族村落。村落风貌保存完整,兼有浓郁的伊斯兰民族风情和悠久的马帮历史文化,2007年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批准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完整反映了当地的传统文化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
马背上驮起的村庄
据考证,民国年间,全村共有大马帮7支,知名马锅头7人,骡马350余匹,马脚子(赶马人)100余人,往来于省内外及东南亚各国,互通有无。那时,东莲花村家家养马,户户经商。村内,马帮、马锅头云集,来往商人如织,经济活跃,市场繁荣,被喻为“小上海”。马帮文化是东莲花历史文化名村中最具浓墨重彩和独有魅力的一笔,云南茶马古道研究会会长张宝三就曾提笔为东莲花村题下了“古道名邨”四个大字,从某种意义上说,东莲花就是一个马背上驮出的村庄。也称东莲花村为“古道名邨”。
东莲花清真寺
东莲花清真寺始建于清朝初年,经过多次扩建,在民国十三年腊月竣工的礼拜堂、宣礼楼建筑风格独特,是历史文化名村中一道最为庄严肃穆的风景线,传播回族文化。土木结构,把中国传统出阁架斗、雕梁画栋的建筑风格和阿拉伯伊斯兰美学观念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庭院内绿树成荫,花香飘逸,与东莲花规模宏大的古碉楼、古民居建筑群结合在一起,浑然天成,和谐交融,构建起了具有独特风貌的伊斯兰古村落文化底蕴。东莲花清真寺大殿上,民国十五年陆军少将杨盛奇提赠的匾牌”诚一不二”至今仍在,从这块匾牌上可以看出东莲花回民对民族信仰的虔诚和坚定。
在东莲花村,一年一度的古尔邦节、圣纪节、开斋节等伊斯兰传统节日,都体现出浓郁的伊斯兰风情。回族”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婚礼习俗、丧葬习俗等传统文化代代相传,油香、树皮、馓子、牛干巴、乳扇、清真糕点等传统清真食品美味可口,多年来深受各族群众喜爱。
古建筑群落——马家大院
马家大院是马如骥的旧居,是东莲花村古建筑群当中的典范,采用“六合同春”的布局,东西耳房、厅房同南面的主照壁构成南院的“三坊一照壁”,主房、东西厢房、大门和角楼则构成北院的“四合五天井”。特色是“一碉、两院、三门、四阁、五堂、六天井”。
1897年,马如骥出生在蒙化县永济乡东莲花村伊斯兰世家,他的事迹至今为乡里所称道。当时,他的马帮有一百多匹马匹,马帮商队主要跑南洋,多运输糖、茶、丝麻等互通物品。受父母的影响,马如骥从小学习经书,伊斯兰基础知识学得很扎实。身为当时的县议员、乡长的马如骥也十分关心民情。那时横跨上川坝子的米汤河,因河高坝低,经常泛滥成灾,给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的损失。马如骥组织带领灾区各族群众,献计献策出钱出力,在永济桥下游洪水经常决口泛滥的河段,用五面石筑起了一道长300米、宽1.5米、高2米的石埂河堤,从那时起至今60余年的时间里,此河段再没发生过决口害民的事故。时至今日,当地老前辈们还为曾经跟着马如骥修筑过防洪石堤,造福后人而感到无比荣幸。
马如骥热心公益,蒙化县有口皆碑。民国期间蒙化县维修拱辰楼,他出巨资支持。在他从政期间,广结商、政、军要人和各地巨商为挚交,为蒙化县的马帮在茶马古道上走南闯北、经商贸易疏通了各道关卡,为当时蒙化成为滇西地区物资转运集散地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