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市,在中国西北部,位于丝绸之路之中两段主要贸易路线的交叉点上,具有重要战略后勤地位。敦煌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绿洲,是从西方来到中国的商人遇到的第一个贸易城市之一。这里是古代香客们向往的佛教活动的重要据点,也是甘肃一带驻军守城的根据地。举世闻名的莫高窟,是敦煌市南部悬崖上近500个洞窟的集合。莫高窟保存着现世规模最大的丝绸之路相关历史资料,也见证了敦煌地区十世纪之前的文化、宗教、社会和商业活动。敦煌在悠久的历史中经历了多个朝代的更替,却一直作为充满活力的交流枢纽,直到11世纪以后,这个地区在丝绸之路上的作用开始减弱。
丝绸之路由中国向西穿过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南北,敦煌正处在这两条路线的交界处。该城市还位于戈壁沙漠的西部边缘,鸣沙山沙丘(因风吹过沙丘的声音而得名)北部,使得敦煌成为沿着各个方向行走的商人和朝圣者至关重要的休息点。因此,敦煌在出入中国的丝绸之路贸易之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并在十世纪之前,是丝绸之路沿线上发展的最主要的城市之一。敦煌最初是作为保护该地区及其贸易路线的驻军营地而发展起来的,后来在公元前2世纪汉朝在这里设立了都尉(公元前206年 - 公元220年)。敦煌周边的许多古老关口,如玉关(“玉门关”)和阳关(“南大门”)描绘着这个城市在这条横穿沙漠的中世纪交通主干道上的战略重要性。
这个古老的丝绸之城的历史集中体现在莫高窟,又称千佛洞,位于城市南部悬崖上的492个洞窟的集合。公元366年,佛教僧侣们发现了第一批洞窟,将敦煌建成了佛教学习的中心,吸引着大批香客来到此地。僧侣和朝圣者往往沿丝绸之路旅行,因此包括佛教在内的不同宗教在此商道周边地区传播开来。在10世纪,在敦煌已有了15座佛教寺庙,在这一片洞窟的雕刻、绘画活动一直持续到了13或14世纪。敦煌还位于从西藏到佛教圣地五台山朝圣的路线上。洞窟充满了描绘佛教的画面,这个雕刻的过程也是一个富有宗教色彩的过程,包括祈祷、香仪式和禁食等。最早的壁画可以追溯到公元5世纪,这些早期的壁画展现佛陀生活的场景,而公元600年之后建造部分则更多地描绘佛教故事。
莫高窟不仅是敦煌宗教发展的缩影,也体现该地区对于文化和商业交流的贡献。其中一个被称为“藏经洞”的洞窟包含多达四万个卷轴。这些公元405年到公元1002年期间的卷轴对于理解丝绸之路沿途城市的文化多样性具有巨大的作用。藏经洞的文件收藏方式的表明当时的人们是有意将这些文件存放在那里的,这说明当地的寺庙很可能以这些洞窟作为储藏室使用。这些资料描绘敦煌作为丝绸之路的繁华中心的景象,有助于学者们确定当时该地区内交换的商品的范围。根据这些文书资料猜测,当时最远的货物来自北欧、东欧。有趣的是,描绘商队的卷轴一般都用粟特语言、维吾尔语、或突厥化粟特语,说明这些卷轴是当时在敦煌的外国商人书写的。进口货物的范围包括波斯锦缎和丝绸、金属制品、香水、香和各种宝石(如阿富汗东北部出产的天青石、印度玛瑙,欧洲东北部出产的琥珀、珊瑚、和斯里兰卡珍珠等)。敦煌在这样的交易之中不仅是进口方,还具有一个非常活跃的出口市场。莫高窟的这些卷轴记录了在敦煌及其周边地区生产出售的大量商品,其中包括各类丝绸、棉织品、羊毛制品、毛皮、茶叶、陶瓷、医药、香料、玉石、骆驼、绵羊、染料商品、干果、工具和刺绣。这些敦煌的进出口贸易活动的记录体现了当时中国西部丝绸之路沿线一带的贸易的繁荣。
此外,虽然这些卷轴是佛教僧侣们收藏之物,它们提到了十世纪以前存在在敦煌地区的许多不同的宗教和语言。除了佛经之外,祆教、摩尼教、东正教、道教、犹太教等宗教文献均有收藏,意味着当时很多不同宗教并存在敦煌这座城市。虽然大多数卷轴都以汉语和藏语书写,但是也不乏梵语、于阗语、维语和粟特语的资料。学者们还找到了一张被折叠放进钱袋里的希伯莱语祷告,可能是某位旅行者或商人随身携带的护身符。莫高窟的资料说明当时来到敦煌的行客们广泛使用多种语言,也映射外国商人们是当地社会的组成部分,也是城市社区的重要成员。
随着商人和工匠会见并交换信息,手工艺技能也沿着丝绸之路扩展延伸。莫高窟的少数卷轴描绘源发明于8世纪中国的雕版印刷术。可追溯至公元868年的《金刚经》是藏经洞中最有名的文献。《金刚经》正是采用雕版印刷术印制的世界上第一个完整的印刷书籍。因商人将自己在丝绸之路上旅行过程中获得的知识不断扩散到不同地域,雕版印刷随后也在亚洲传播开来。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