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西安市民族文化馆馆长肖军先生把即将付梓的《西安回族》书稿送了过来,请我作序。我以为不妥,劝他最好另请德高望重、学识渊博之人。他仍再三坚持,我在请示了省民委党组后,便把这个苦差应承了下来。
我从事民族宗教工作30年,支持我省的少数民族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是我的职责所在。党的十七届七中全会和党的十八大都强调文化建设,而这本书正是以促进对西安回坊文化的研究、保护为宗旨,以增强我省各兄弟民族之间的团结和了解为目的,我认为,此时出此书,正当其时,适逢其会,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再加之,我家祖祖辈辈、世代居住在西安回坊,我是一个土生土长西安穆斯林,从参加工作至今,也一直致力于伊斯兰教和西安回坊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发起并参与此书的编撰工作,也是我个人的兴趣所在。再加之,此书的编撰人员,大都是我多年的亲朋故旧,低头不见抬头见,我也实在不好驳他们的面子。圣人讲,义所当为,毅然为之。古人也讲,恭敬不如从命。因此,这一次,我也就只好勉为其难了。
众所周知,西安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都,我国历史上的13个封建王朝都曾建都于此。在长达数千年的古都文明史中,居住在这里的各民族群众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城市文明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古都西安悠久的历史、璀璨的文化素为中外宾朋景仰,而其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发展变化,更是为世人称道。世居西安的回族是西安地区五十多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个民族,是西安少数民族中的主体少数民族,长期以来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质、丰富的民族文化、虔诚的宗教信仰和独特的民族习俗,丰富和充实了古城西安的文化内涵。其中的寺坊文化、饮食文化,如今已成为西安地域历史的“活化石”和西安文化旅游的名片。许多中外游客都以能体验西安回坊风情、品尝清真美食为人生的一大幸事、快事和乐事。
为了全面反映西安回族的历史沿革、民族民风、宗教信仰和经济文化,挖掘西安回族文化遗存中的精华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近几十年西安回族的发展变化,全面展现西安回族的精神面貌,提升民族自信、自强、自重的精神,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的事业和社会和谐。在西安市委、市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下,西安市民族文化馆编撰了《西安回族》一书。在这里,我要强调的是,此书从提议发起、编辑大纲的修改审定,一直到组稿、统稿、审稿、定稿,省民委都在积极关注并予以大力支持。据我所知,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西安的回族学者、作家冯增烈、马士年、冯福宽、李健彪等,都曾有过与此相关、或相近的著述。而这本书与众不同的,则是以其详实的历史资料、丰富的生活图片、新颖的表现手法,全面反映了西安回族的历史、风俗、文化和经济,特别是近三十年来西安回族的发展变化,从而为世人展现出了一幅生动真实的历史风俗画卷:
首先,此书是由长期从事民族宗教工作的回族老同志和长期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回族专家、学者主笔写作。他们在长期工作实践中积累了大量回族史料和生活阅历,有些作者在回族研究方面是硕果累累,早已为这个领域重视。他们的直接参与,为本书增色不少。但同时我还有一点拙见,欲与诸位商榷。此书主笔全为回族,既是它的优点,也是它的局限。近几十年来,不只回族学者、作家在研究回族的历史、文化,宣传西安回坊,其他民族的许多学者、作家,也都在做这一方面的努力,并卓有建树,如东干史专家王国杰,《东望长安》作者郑征等。如果这些人也能参与进来,也许书稿中历史常识方面的讹误和行文中的纰漏和差错就会更少一些。
其次,此书既注重史料性、学术性,又兼顾可读性、通俗性,力图做到图文并茂、雅俗共赏,仿佛引导读者走进西安回坊,看到古老的回族民居、神圣的清真寺,幽深的小巷飘出阵阵清香的清真食品,走过一个个戴着盖头的回族妇女……在观赏西安回族的历史风俗画卷的同时,意识到这就是西安回族,这就是西安回族的寺坊文化。
再次,此书以概述篇、伊斯兰教篇、民俗篇、教育篇、文化篇、经济偏、饮食篇、武术篇、收藏篇和街区篇十个专题介绍为主线,将不同角度的西安回族生活串接起来,就像一串美丽的珍珠,在古城西安人文历史的画卷中熠熠生辉。如白剑波先生撰写的“饮食篇”,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涎液暗生、食指大动,大有流连回坊夜市,重温儿时馋嘴旧梦之概。
《西安回族》是一本传承和研究西安回坊文化,力图促进西安地区乃至我省的民族文化建设,为社会各方面了解西安回坊的历史与现状提供丰富的素材的书。简言之,就是一本读者了解西安回坊文化乃至陕西民族文化的非常及时的普及性的入门读物。
2013年4月15日
继续阅读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