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上居然有清真寺,其实想想也不奇怪,庐山山顶的别墅建筑群一开始是国外传教士、商人等人出资修建,这些外国人信仰各异,有信仰基督教的,也自然有信仰伊斯兰教的。
民国之后,庐山成为政治名山,多次重要的民国会议在庐山举行,庐山上的生活设施也越来越齐备,民国要员中有西北诸马那样的地方军阀,就是在中央,也有白崇禧这样的信教者,在庐山上建造一座清真寺,满足这些党国要员的需求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嘛!
庐山清真寺始建于1922年,两层砖木结构,飞檐琉璃瓦的纯中式建筑,是穆斯林游客进行宗教活动场所。
早在晚清时期,一批穆斯林工商界人士,把敏锐的商业触角,伸到了庐山,加入到开发庐山的行列中。随着穆斯林定居者和度假观光者增多,在山顶修清真寺的呼声逐年增强。
1920年,吴佩孚属下一位云南籍师长马坤(回族)在庐山度假时,发起建寺倡议,由定居庐山商人余春泉、法永胜牵头,得到国内外穆斯林各界人士的响应,北京、安徽等地穆斯林商界也捐款。
他们在当时的牯岭街中段购买一块建寺土地,把九江清真寺的伊玛目胡朗初先生请到山上,主持建寺工程,1922年砖木结构的庐山清真寺竣工,建筑面积200平方米,此后,庐山的穆斯林均在此寺进行礼拜、念经、斋戒等教务活动。
当时的几位回族军官和当地老板都积极参与清真寺的建设和维护,有九江镇守使(镇守使是清朝的一个官名)马毓宝(民国时期后任安徽省督军),还有庐山五金店老板余春泉、法永胜等人。
每年夏天,武汉、九江等地来庐山避暑的穆斯林,也都按时到清真寺参加礼拜。清真寺不是很大,可容约100余人集中礼拜。
1947年4月16日,庐山上着火了,火灾焚毁了整个牯岭街,清真寺也遭焚毁,随后又由穆斯林马从云、乐家庆、余春泉、齐干卿、法润身等精心筹划,求得社会资助,很快又在原址重新修建了清真寺。
庐山清真寺是在庐山的伊斯兰教不可缺少的建筑,在庐山上有基督教天主教教堂,有佛教寺庙,当然也有清真寺,充分说明了宗教在中国社会的广泛存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中国各族人民和各宗教团体的社会地位真正获得了平等。庐山伊斯兰教教务生活和全国各地伊斯兰教一样,得到了充分尊重。庐山清真寺的穆斯林过着正常的宗教生活。庐山清真寺是当地民族团结的象征。
1953年,政府修建上山公路时,牯岭街拆迁改造,原牯岭街清真寺属危房,将其拆除。政府召集庐山清真寺主管马从云等协商,选择了新址重新建造清真寺,面积220平方米,还是石墙木构二层建筑。
新清真寺建造好后,当年举行了隆重的节日会礼。省、市伊斯兰协会负责人前来参加祝贺,庐山有关党政领导也亲临指导。穆斯林群众兴高采烈,发自内心地说:“感谢党,感谢政府尊重宗教信仰自由,对穆斯林群众的亲切关怀。”
“文革”期间,伊斯兰教教务受到冲击,停止正常活动。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民族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贯彻和落实。从此,逐渐恢复了庐山清真寺的教务活动,全山拥有穆斯林130余人。
1984年,经江西省人民政府以赣府厅字第27号文件,决定庐山清真寺列为省级重点对外开放宗教活动场所。同时,省和当地财政拨专款4万元维修清真寺。经过装修后,一座庄严肃穆的庐山清真寺正式对外开放。
清真寺已经形成一个充满民主、团结向上、爱国爱教的宗教团体。为使全山穆斯林有个较好的修身养性之地,庐山清真寺从此教务活动走上正轨,建立和健全了各项寺规制度。
庐山清真寺不是很大,也就200平米,礼拜厅大概有五六十平米,好在庐山上的穆斯也不是很多,寺内有阿訇1名,满拉2人,有阿文《古兰经》一套(是沙特国王赠送给当地穆斯林的)。庐山清真寺有教民25户,人口130名,均为回族。
庐山清真寺结合庐山开发旅游的特点,利用自身的条件,在一层开办招待所、餐厅,进行小商品交易,收入供清真寺开支,坚持以寺养寺的方针,减轻穆斯林群众的经济负担。
庐山清真寺的历史变迁,为庐山宗教文化史描绘了浓郁的色彩,成为庐山宝贵的宗教文化财富,也成为庐山的旅游热点,使庐山伊斯兰教进入一个令人振奋的新时期。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评论